top of page

THC 能夠舒緩的症狀

上一篇為大家講解了 CBD vs. THC 之間的相同及不同的特點,也說明了 THC 對人體其實也能和 CBD 一樣有著健康的影響。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些 THC 能夠舒緩的病症:


疼痛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在 2013 年批准的一項實驗中證實了 THC 對緩解疼痛的有效性。臨床實驗讓患有神經性疼痛的病患以 “氣體化形式” 給予低劑量的 THC (1.29%) 發現了低劑量的δ-9-THC使疼痛強度降低了30%。


噁心不適

美國 FDA 所批准的藥丸 Marinol, 自 80 年代就開始用於治療癌症患者的噁心和嘔吐。雖然 Marinol 確實含有 THC 但是是合成的化合物,並不是天然的 THC。這意味著與天然全植物大麻中發現的化合物相比,Marinol 相形見絀。199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口服劑量的THC-8,一種類似大麻素的天然THC,但含量較低,是能舒緩兒童化療引起的噁心不適的治療方式。 雖然化學藥物也能成功的舒緩症狀但也有許多副作用,像: 腹瀉、頭疼、嗜睡、視力模糊、肌肉痙攣、皮疹、發燒及便秘等其他。那麼天然 THC 的療法是否是更安全的選擇?

腦細胞

大多數藥物都具有神經毒性,但THC被認為是神經保護劑。這意味著它實際上是在保護腦細胞免受損害。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體內有THC的人死於創傷性頭部損傷的可能性比沒有THC的人低80%。


睡眠

70 年代發現口服劑量的大麻素有助於失眠者更快地入睡。最近的研究表明,它還可以改善呼吸,同時減少睡眠中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症狀包括精神激動、嚴重焦慮、抑鬱、失眠、噩夢和社會孤立等。THC已被證明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選擇。


食慾

愛滋病、飲食失調、肝炎和癡呆症等疾病可導致食慾不振。隨著時間的消逝,可能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甚至死亡。研究人員發現,THC與下丘腦中釋放激素有著相同類型的受體相互作用,從而刺激饑餓感使食物味道更好。


抗菌

大麻植物產生THC的一個原因是保護自己免受病原體的侵害,事實證明大麻素能對人類和動物有同樣的作用。一項研究中發現,用膳食THC治療的小老鼠能有效地改變它們的腸道微生物。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大麻素將肥胖鼠的腸道微生物轉變為更類似於瘦小鼠體內的微生物。200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用精神活性藥物治療一種毒性抗生素耐藥性病原體,THC 可以成功地殺死其他藥物無法殺死細菌。

抗氧

大麻植物自我產生 THC 並不是只限於免病毒侵害,研究發現當大麻被 UBV 光照射時會增加 THC 的產生。UBV 是導致人體氧化類型的光,易導致衰老和其他皮膚病。氧化會在細胞和DNA上造成損害,這種損害使會更容易患上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嚴重疾病。作為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THC的眾多健康益處之一是保護身體免受與壓力相關的損害。


消炎

慢性炎症被認為是所有不同類型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關節炎 – 隨著時間的增長,炎症會導致疼痛、僵硬和健康情況不佳。就連憂鬱症也和炎症有關。許多對大麻好奇的人選擇CBD來控制炎症。但是,THC也可以發揮作用。研究表明,大麻化合物可以減少體內細胞激素*和趨化因子*化合物的產生 ( *細胞激素和趨化因子是引發炎症的免疫化合物。)


支氣管擴張

一種市面上的支氣管擴張劑,在1975年進行的研究提供了大麻素緩解哮喘發作能力的第一個證據。該研究發現,即使吸食大麻也可以緩解哮喘的症狀。一些新興的生物製藥公司正在試驗利用大麻的藥物來治療哮喘和COPD等嚴重疾病。目前研發出新型的吸入劑,讓患者在沒有煙霧的情況下吸入測量劑量的 THC。還有大麻裡的萜烯 (terpene) 、蒎烯 (pinene) 都能有效增強 THC 的支氣管擴張作用。


腫瘤

實驗室動物早期研究發現,大麻能以幾種不同的方式殺死癌細胞。雖然多種大麻素顯示出抗癌潛力,但THC是主要的關鍵之一。哈佛大學Dr. Gregory Smith 表示,大麻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癌症;第一種是通過稱為細胞凋亡的過程,這是一種免疫功能,當細胞受損或患病時THC 會觸發細胞自毀。第二,大麻素可以通過切斷癌細胞的食物和氧氣供應來阻止腫瘤形成血管。第三,大麻素似乎可以阻止癌細胞轉移。


肌肉鬆弛

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患者常經歷肌肉痙攣和疼痛。市面上有種專門治療此疾病的藥物名為 Sativex ,其中就含有 CBD 和 THC 兩種大麻素。THC具有肌肉鬆弛特性,而且該植物中的某些芳香化合物可能有增強分子緩解痙攣和緊繃的能力。


癲癇

雖然人們常將治療癲癇歸功於 CBD,但在70年代進行的研究發現 THC 成功地減少了包括狒狒在內的動物的癲癇發作。另一項是在 40 年代進行的研究發現,在 5對常規治療無反應的癲癇患兒童中進行治療,THC 成功的減緩了癲癇的發作。

Comments


bottom of page